栏目导航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立即博真人app > 新闻 > 行业资讯 >

世界史:法国历史框架

发布时间:2023-11-01

  立即博真人游戏考古学显示,非洲发现了400万年以前的人类遗迹,而法国发现的人类祖先的遗迹则是200万年以前。特别是在法国发现的

  ,他们出现在公元前10万年,特点是身材矮小粗壮,头颅硕大,面部多皱纹,五官突出。但是这些人类和今天的法国人并没有关系,直到公元前4万年时迁入欧洲的

  大概在原始印欧人迁徙的过程当中,一部分人选择停留在了法国境内,成为了后来的

  ,另一部分则转而向北,来到了波罗的海沿岸,日德兰半岛一带,成为了后来的

  。而之所以凯尔特人更早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书当中,应该是因为凯尔特人的生存空间,距离文明区更近,更有机会被文明区记录下来。

  (Urnfield Culture),约公元前13世纪—约公元前8 世纪

  降生的最新文化潮流”。它萌发于中欧东部和意大利北部,随后渐次传播至西欧、北欧甚至东欧的乌克兰一带。这种扩展很可能与广泛的迁移活动有关。该文化得名于作为其文化表征的独特葬俗,即将死者遗体焚化后的骨灰盛入陶瓮,埋于集体群葬的墓地。有迹象表明,他们的青铜制作工艺也已具相当水准,能锻制铠甲、盾牌和各种刀矛、马具。瓮棺文化虽则也同希腊、意大利的早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其覆盖的广大区域,尤其是西部地区,无疑同凯尔特人的祖辈相关联。有的语言学家肯定,瓮棺文化的居民是讲凯尔特语的。另据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学者库恩推测,大约与此同时流布于今德国境内的劳齐茨文化(Lausitz Culture),随之扩伸而来的大批人群, 似乎也属于操凯尔特语的人。虽然这些说法都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但该文化极可能同凯尔特人存在渊源关系。“瓮棺文化人以他们的自负,其在享受饮食方面的乐趣,以及在武器和首饰制作技艺方面的早熟性,预示着他们凯尔特后裔们的诸多特性。他们居住的欧洲也成为不久之后凯尔特人出没的地方”。

  (Hallstatt Culture),约公元前1100年-约公元前450年

  以今奥地利萨尔茨堡附近的哈尔施塔特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南斯拉夫、奥地利、波兰西部、法国等地。该文化晚于骨灰瓮文化,早于拉登文化。本身可分4期,A、B两期年代为公元前1000~前 750年,实际包括了骨灰瓮文化的内容,因此,晚近研究中的哈尔施塔特文化仅指其C、D期而言,年代大体为前750~前450年。这一文化被确认为凯尔特铁器文化的第一阶段。其年代跨度颇大,分布范围也遍及今德、奥、南、波、法等国。这一时期,流行带有铃状把柄的铁剑和带有向上弯曲弧形把柄的铁剑,以及各种斧、刀、箭镞、矛头等铁器,此外,还生产青铜器皿、精美陶器和以玻璃、琥珀、象牙制成的小饰物。墓葬既有火葬高冢墓,又有直肢土葬。酋长、首领和氏族上层人物,死后常伴以四轮战车葬,尸体放于木椁墓室内的战车上。随葬品有武器、马具、饰物等。早期曾包含瓮棺文化、 青铜时代晚期的内容,后渐流行铁器,出现了铁质重型长剑、翼状斧等。从遗址可见,冶铁业已具相当规模,熔炉、铸范、矿渣均多有发现。陶器制作技艺颇精,多为几何纹饰和素面 两类。墓葬流行火葬高冢;晚期出现战车葬,即将死者置于四轮战车上,并以武器、饰物、马具陪葬,据信主要是部落首领或其他上层人物。这一时期墓葬中还发现许多希腊工艺品,显示凯尔特人与希腊文明世界间已有贸易交往。此外,哈尔施塔特文化遗址中也包括不少设防寨堡,以木棚或土坯筑墙,并设有望楼、大门。由此可推知,当时部落间的战事可能已较频繁。寨堡遗址以今德国符腾堡州霍伊纳堡最著。

  二、古高卢时代(金属时代)(凯尔特人统治下的高卢——公元前500年-公元前58年)

  公元前600年左右,原始土著先后被古希腊人和凯尔特人征服,开始步入文明社会。当时,古希腊人从海路进入地中海沿岸的今法国南部,建立了法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马萨利亚殖民地(今马赛);

  马萨利亚建城一百年后(公元前500年),生活在欧洲中部的凯尔特人开始大规模迁入今法国地区。由于掌握了铁器的生产技术,凯尔特人很快征服了该地区的原住民,古希腊人建立的城市也被凯尔特人征服。经过长时间的迁徙和繁衍,凯尔特人分布地域东至莱茵河,西抵大西洋,南达比利牛斯山和地中海。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凯尔特人被罗马人称为高卢人,他们居住的地区被称为高卢。

  高卢的扩张:高卢人(凯尔特人)在各地建立了部落联盟,在定居部落的基础上慢慢形成了乡村,后来又发展出了城市。公元前四世纪,高卢人开始向意大利半岛扩张。公元前 391 年,罗马人的干预打破了高卢对伊特鲁里亚城市 Clusium 的围攻。次年公元前390年,高卢的指挥官布伦努斯率军入侵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共和国。罗马元老院慌忙凑齐了一万多名士兵在罗马城外的阿利亚河岸迎敌。高卢军队只有三千多人,但大多数是骑兵部队,对罗马的步兵占据优势,很快就击溃了罗马军队。战后,高卢人洗劫了罗马城(390BC)。后来高卢人因为粮食供应不足、疾病流行,撤出罗马。此后,高卢人和罗马人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高卢战争(公元前58年-公元前51年):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共和国面临危机,国内政治斗争激烈,政坛上克拉苏,凯撒,庞培崭露头脚,凯撒为了招兵买马,建立独栽体制,发动了高卢战争。此时的高卢人的组织形式仍是原始部落,在高卢地区有六十多个部落(或邦)。其中主要部落有三个:一个是贝尔盖人,一个是赫尔维蒂人,另一个是凯尔特人。他们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三部分人分别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贝尔盖人处在氏族社会阶段,氏族内部没有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由人民大会决定全氏族的大事。凯尔特人和赫尔维蒂人处在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氏族贵族主持一切事务,霸占公有土地,剥削广大平民。为了争夺土地和财富,不同的邦之间产生纷争。

  高卢众多部落(古代罗马人将意大利的卢比孔河和比利牛斯山以北、莱茵河以西、直至大西洋的广大地区称为高卢。其中,阿尔卑斯山以南、卢比孔河以北的波河流域地区称山南高卢。)

  罗马人早就垂涎高卢的肥美土地,公元前59年,凯撒出任高卢总督,他决定再次兴兵高卢。公元前58年,凯撒出兵山南高卢,击败了人数最多的赫尔维蒂部落。同年,凯撒又一举击败了日耳曼国王阿里奥斯维特的军队,并将战线推进到莱茵河附近。公元前56年,凯撒发动远征军,大规模北上,彻底征服了高卢。为了应对高卢各部的起义,罗马军团对起义军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公元前52-51年,凯撒先后扑灭了多次叛乱,巩固了罗马对高卢的统治,高卢战争结束。

  高卢被占领后逐渐受到罗马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开始学习拉丁语。罗马人在高卢进行工程建设,铺设道路来带动商业发展、建立根据地传播文化。高卢融入罗马社会,被征召作战的士兵在经年累月斩获诸多功绩后,罗马人赋予他们相应的奖励和待遇,更有甚者被接纳为罗马贵族,进入罗马元老院。同时高卢人被编入罗马军队中,跟随罗马人四处作战。长年累月的影响,使得“罗马高卢人”的身份渐渐确定了下来,并产生了高卢阶级。同时罗马继续加大高卢建设。曾经一度被视为野蛮不开化的高卢人在多年后被形容成“平静、乐于工作、而又重视荣耀”。

  两个世纪后,外族人开始入侵高卢:公元前119年,中国汉朝将北匈奴彻底地赶出亚洲大陆,于是被西方人称作“上帝之鞭”的匈奴人越过伏尔加河,向西一直挺进。而原先就居住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日耳曼人,陆续向罗马帝国迁徙。匈奴人的西进迫使东哥特人西迁,从而导致西哥特人进入罗马(东、西哥特人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公元3世纪开始,日耳曼人中一支强大的部落法兰克人已经开始定居于莱茵河下游地区。此时衰落的罗马帝国已无法继续保障高卢的安全,高卢人被迫自行进行防守、与外族人斗争。经过一个世纪的战火,高卢残破不堪,而喘过气来的罗马帝国开始尝试复兴高卢。然而好景不长,接下来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蛮族大迁徙打破了这份宁静,各个日耳曼蛮族部落攻入高卢并开始定居。

  公元3世纪开始,日耳曼人中一支强大的部落法兰克人,南迁进入高卢(今法国南部)东北,定居于莱茵河下游地区

  蛮族大迁徙:公元5-6世纪,亚欧大陆从东到西都出现了大规模的蛮族大迁徙活动,这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巨大冲击”。455年汪达尔人(日耳曼人的一支)一路烧杀抢掠,横扫欧洲,将罗马变成一片废墟。4至5世纪,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分别侵入并占据了高卢。由于蛮族的侵入,使原本统一的高卢领土分裂成几个彼此差异很大的区域:法国北部法兰克西亚地区的法兰克人、图卢兹西哥特王国(公元419年),里昂的勃艮第王国(约457年),还有布列塔尼的布列顿人(来自布列颠岛的凯尔特人),诺曼底的诺曼人(来自斯堪地那维亚半岛)等。

  同时高卢人内部开始分裂成几个阵营:一部分人继续效忠衰败的罗马帝国,一部分人开始去接触日耳曼人,也有一些在两者中间摇摆。在日耳曼阵营的法兰克部落的一些首领开始和罗马帝国维持一定的关系,时敌时友,并且慢慢介入高卢人的政治与军事以及日常生活。法兰克其中一支部落的首领克洛维接受天主教洗礼,放弃了大多数法兰克人信奉的阿里乌教,与高卢人产生合作。因为信奉天主教、和罗马帝国产生合作,克洛维和其他法兰克部落的关系渐渐疏远,克洛维一边征服其他法兰克部落,一边谋图征服高卢。公元481年,克洛维继承酋长位置,486年击败西罗马帝国。507年,克洛维战胜了日耳曼其中一个部落的西哥特人,将西哥特人从图卢兹驱逐了出去,并趁势占领阿基坦地区,史称“武耶战役(Bataille de Vouillé)”,西哥特人被迫放弃他们在高卢占领的大量地盘和财产,克洛维被东罗马帝国承认其成就。罗马高卢人甚至是罗马人都渐渐和日耳曼法兰克社会大规模交流融合。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政权被摧毁,以法兰克人去重建,一个新的、融合了罗马文化、高卢本土文化、日耳曼部落文化的王朝诞生了——墨洛温王朝。

  公元五世纪时,西欧地区处于长时期的动荡之中,游牧民族与半游牧民族对该地区的原住民进行了持久的骚扰与攻击。在这一过程中,西罗马帝国灭亡了,而墨洛温王朝兴起。

  481年,克洛维继其父希尔德里克一世(墨洛温之子)成为法兰克人部落酋长之一,之后开始全力扩张,战胜了匈人、柔然人(阿瓦尔人)和日耳曼部落等法兰克其他势力。486年,在欧洲大陆西北角,濒临北海的莱茵河口一带,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莱茵河下游西岸的奥斯特拉西亚一带建立了巩固的根基,并在苏瓦松战役中,击溃西罗马帝国在高卢西北的残余势力(塞阿里格建立的苏瓦松王国)占领了高卢大部分地区。克洛维率领法兰克人信奉了原来罗马人的国教罗马基督教会,使法兰克人与高卢—罗马人的教俗统治者较易合作,形成了巩固的统治。克洛维的子孙后代相继为王,被称为“墨洛温王朝”。

  在496年、506年克洛维两次打败盘踞在瑞士、阿尔萨斯的阿勒曼尼人,并使之臣服。在500年入寇勃艮第,虽然没有占领勃艮第国,但使勃艮第倒向法兰克,使克洛维下一步进攻西哥特王国成为可能。公元507年克洛维在武勒伊战役中打败了西哥特王国,吞并了大批原属西哥特的阿基坦领地(法国南部地区)。公元511年,克洛维去世。克洛维死后,将法兰克一分为四,分给了四个儿子:梅斯王提奥德里克一世(24岁)、奥尔良王克洛多梅尔(16岁)、巴黎王希尔德贝尔特一世(15岁)和苏瓦松王克洛泰尔一世(14岁)。

  卡西利努姆战役(公元554年)——法兰克军团遭东罗马(拜占庭)帝国重创:公元553年,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狄奥德巴尔德(克洛维一世的孙子)组建了一支75000人的大军,由阿勒曼尼人两位公爵洛塔尔和布塞林兄弟率领。8月份,法兰克人大军开拔,从今天瑞士境内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进入了波河平原,随后掉头进入南意大利腹地。东罗马将领纳尔西斯率领着1万8千人的东罗马军队在卡西利努姆的沃尔图诺河的北岸迎敌。结果法兰克军队也几乎全军覆没,他们也被迫放弃利古里亚地区。而拜占庭军队伤亡极少。至此,法兰克再不敢与拜占庭为敌,意大利战争(拜占庭与东哥特王国之间的战争)结束,意大利先后沦为东罗马帝国和伦巴德人的战利品。

  从7世纪开始,法兰克王国不断分裂,内战频繁,墨洛温王朝国王大权旁落到掌管宫廷事务的宫相(宫廷总管)手中。奥斯特拉西亚地区的大封建主兰登的丕平从613年起开始世袭宫相的职位。其后代赫里斯托尔的丕平凭借雄厚的实力,战胜了高卢北部纽斯的里亚地区和高卢东南部勃艮第地区的封建主,于687年重新统一法兰克王国。他的儿子查理·马特任宫相时(714—741年),面临占领了比利牛斯半岛的阿拉伯人的全面入侵。732年在普瓦提埃一战,查理·马特率法兰克军队重创阿拉伯人,随即连连获胜,将阿拉伯人驱至比利牛斯山以南,阿拉伯人至此失去了进攻欧洲的势头。查理·马特又实行了军事采邑制,即不再无条件地分给下属土地,而是以服骑兵军役等义务为条件分封下属终身拥有的土地,即使教会、修道院拥有土地也需向他承担一定义务。查理·马特此举被后世视为西欧封建等级制的起源。这些措施使法兰克王国和查理·马特的势力大大加强。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继承宫相后,更进一步插手意大利,保护罗马教皇不受伦巴第王国的侵犯。751年,在罗马教皇支持下,矮子丕平废墨洛温王朝末王自立,建立加洛林王朝,成为王朝第一代国王。

  称王后的矮子丕平继续干预意大利事务,于756年把意大利中部“献给”罗马教皇,使教皇国领地正式形成,史称“丕平献土”。公元768年,矮子丕平去世,将领土平分给两个儿子查理和卡洛曼。

  公元771年,加尔洛曼早逝,查理合并其弟的领土,查理曼即位,单独统治法兰克王国,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君主,开启法兰克王国的极盛时期——查理曼帝国时期。774年,查理曼以援助教皇哈德良为名,派兵灭亡伦巴第王国,将势力扩展至意大利北部与中部。从772年到804年,他针对萨克森人发动多次战争,并征服巴伐利亚,击败斯拉夫人、阿瓦尔人,至8世纪末,查理曼统一西欧:其势力东起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至大西洋,北抵波罗的海,南至亚得里亚海的东欧西部地区,疆域可与昔日的罗马帝国相媲美。800年,查理曼受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成为“罗马人的皇帝”,西罗马帝国以帝位转移给法兰克王国的形式复辟,这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法理基石(法兰克与神罗的关系)。这也使得加洛林王朝成为最为后人所记得的法兰克王朝。806年,查理曼预立遗嘱,把帝国平分给三个儿子查理、丕平-卡洛曼(矮子丕平之弟)和“虔诚者路易”(路易一世)。814年,查理曼在亚琛逝世,享年72岁。

  840年,路易一世去世。公元843年8月,查理曼帝国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洛泰尔、“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签订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王国分裂,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雏形产生。其中秃头查理所分得的西法兰克王国,此后于987年改称为法兰西王国。自此,法国历史才算真正开始。

  维京人,也被称为“维京海盗”或者“北欧海盗”。这些发源于挪威、瑞典、丹麦的北欧人,迫于北欧严苛的生存条件,自公元8世纪起,开始向欧洲各国入侵。自公元789年首次入侵英国算起至843年,维京人已经肆虐欧洲达半个世纪之久了。

  此前摄于“铁锤查理”(查理马特,矮子丕平之父)以及查理曼的强悍武力,维京人无力南侵法兰克王国,然而自《凡尔登条约》三分查理曼帝国后,秃头查理的西法兰克王国完全没有能力独自应对维京人的入侵。公元845年,也就是秃头查理上位两年后,维京人在首领拉格纳的带领下,攻破了巴黎。秃头查理缴纳金银之后,才把维京人送走。此后维京人多次入侵法国。855年中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去世,870年,东西两个法兰克王国在墨尔森正式签订条约(《墨尔森条约》),瓜分了中法兰克王国的大部分(秃头查理试图占领整个中法兰克王国,但没有成功)。最终西法兰克及东法兰克瓜分了洛林及普罗旺斯两地,而北意大利则继续维持现状。

  公元885年,维京人的另一位首领罗洛又一次带领部众来攻打法国无果,于是他们沿法国的海岸线、塞纳河口一带定居下来。不久之后,法王查理三世竟派来使者议和并将法国公主许配给维京人首领罗洛,并协议要求维京人其永不进攻法国。公元911年,罗洛正式接受了法王的招安。由于这些维京人自北欧方向而来,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北方人“,直译过来就是”诺曼人“,随后他们的封地,被命名为诺曼底。罗洛则成为了第一代诺曼底公爵。

  150年后,罗洛的后代威廉,攻入英格兰击败了竞争对手,成为了英格兰的主人,是为“威廉一世”,也就是“征服者威廉”,英格兰随后开启了诺曼王朝。(加洛林王朝与诺曼王朝的关系)

  另一方面,此前885年,罗洛率众久攻巴黎不下之时,法国方面的统帅,正是法兰西公爵、卡佩家族的罗贝尔(与格卡佩之祖父)。随着国王查理三世的王权不断衰微,西法兰克王国开始内讧不断。最终导致王国西部的贵族拥立了罗贝尔为国王。随后一场大战过后,查理三世兵败被囚,罗贝尔本人则战死沙场。

  罗贝尔死后,他的儿子,卡佩家族的“伟大的于格”,成为了王国的实际统治者。加洛林王朝进入了权臣当道的混乱局面,于格扶持了查理三世的儿子即位国王,自己则学起了墨洛温王朝时期宫相的样子,在幕后操纵朝政。

  956年,“伟大的于格”去世,其子于格.卡佩继承了父亲法兰西公爵的爵位。公元987年,于格.卡佩正式被贵族推举为国王,加洛林王朝或者说西法兰克王国,至此结束。

  法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公元877年6月在基耶尔济举行的教士会议(le capitulaire de Quierzy)标志着法国封建社会(la féodalité)的诞生。封建制度有三大最基本的特征:领主(封君/宗主;le seigneur/le suzerain)、封臣(附庸;le vassal)和采邑(le fief);封建制度的结构由这三大元素配合。法国在正式形成法兰西民族之后,历经了三个朝代,即卡佩王朝、瓦卢瓦王朝、波旁王朝。在三个王朝更替过程中法国封建专制制度逐步发展,最终在波旁王朝路易十四时期达到了顶峰(法国封建专制顶点)。之后法国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时期,从法国大革命到巴黎公社运动,终于将腐朽的封建制度推翻,开启了法兰西近现代史的新阶段。卡佩王朝时代的封建制度下一般分为3个等级:国王为第一等级,教会神职人员与骑士阶层则属第二等级,而其余的平民以及少数的手工业者则被划分为第三等级。其中第一和第二等级属于统治阶级。农民需要为领主服徭役和进行实物租佃。骑士阶层的义务则主要是保护教会、行侠仗义,和平年代时还会举行骑士比武(le tournoi médiéval)。至于教会神职人员,一方面传教士(le prêtre)与主教(l’évêque)负责向信徒布道,另一方面住在修道院的僧侣(le moine)则每天修行、祈祷、研究和抄写经文。

  自9世纪开始,北欧诺曼人频繁地入侵西法兰克王国,巴黎屡遭洗劫。885年诺曼人再次进攻巴黎,遭到强者罗贝尔之子巴黎伯爵厄德率领的巴黎军队的阻击。由于厄德在巴黎保卫战中声威大震,887年被推选为西法兰克国王。但诺曼人的威胁缓解后,厄德的地位不稳,遭到法国一些大封建主的反对。在经历了893年-898年的6年内战后,厄德死去,其兄弟罗贝尔放弃了斗争,臣服于那些大封建主拥立的加洛林王室的纯朴的查理,接受“法兰西公爵”的称号,领有巴黎、奥尔良、图尔、夏尔特尔等地,内战终止。

  纯朴的查理统治晚年,内讧重启。罗贝尔被西部贵族拥戴为王,联合勃艮第公爵鲁道夫和韦芒杜瓦伯爵赫伯特,923年在苏瓦松击败了查理的军队,但罗贝尔也在此役中阵亡。查理后被赫伯特囚禁,罗贝尔之婿鲁道夫被推选为王(923年-936年)。鲁道夫死后无嗣,罗贝尔之子伟大的于格凭其实力完全可以继承王位,但他效仿昔日法兰克宫相故伎,专事幕后操纵,仍让查理之子继位。直到987年,加洛林末代国王路易五世死去,伟大的于格之子于格·卡佩被贵族和高级僧侣推选为国王,是为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的开端。

  卡佩王朝建立伊始,整个法兰西因被诸侯(封建)割据而四分五裂。国王的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王室领地。即处于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中游南北狭长地带里的数处不想连接的地方,时称“法兰西岛”,包括巴黎和奥尔良等城市,没有固定首都,经济收入有限,权力很小,在王室领地外存在各路诸侯统治的公国和伯国。

  公元1096年,十字军东征开始。公元1108-1137年,路易六世在位。在位期间他决定定居法国巴黎并把它建为法国国都。他削平了卢瓦尔河以北的封建割据势力,扩展了王室领地;支持城市公社运动,把王室与中产阶级利益结合起来;开始在王廷设置具有行政机构意义的“御前会议”,由国王召集,吸收显贵、国王封臣和宫廷官吏参加,具有咨询、立法和司法的职能。这使得法兰西开始了统一进程,王权得到加强,同时城市得以兴起。

  腓力二世是卡佩王朝的最为强大的君主。卡佩王朝王室领地的最大扩展来自于腓力二世与英格兰金雀花王朝诸国王的斗争:金雀花王朝的始祖亨利二世由于出身法国贵族而在法国境内拥有大量领地,包括安茹和诺曼底、阿基坦等。1187年,法国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法王腓力二世入侵英格兰位于法兰西的领地。1206年10月13日,腓力二世与约翰(亨利二世最小的儿子,查理一世的继任者)在图阿尔签订和约。合约规定:约翰被迫放弃罗亚尔以北所有原属金雀花王朝的领地,包括诺曼底、阿基坦、安茹和图赖讷。

  公元1189-1192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法国(腓力二世)联合德(腓特烈一世)、英(理查一世“狮心王理查”)两国与萨拉丁领导的国王国大战。战争无果但致使腓力二世与英王理查矛盾明显并引发理查一世在法国本土向腓力发起攻击。在1214年,腓力二世在布汶战役中大败英、德联军。布汶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罗马帝国灭亡以来西欧发生的第一场伤亡重大的战役,而且还标志着法兰西取代德意志成为欧洲大陆上最主要的国家。德意志在以后的历史中不断衰弱、分裂,而法国则在百年战争后成为西欧的头号强国。

  苦难时代:公元1300-1450年,欧洲经济大萧条,黑死病流行,为欧洲的人口、经济和政治的危机。

  黑死病传播路线年,瓦卢瓦王朝取代卡佩王朝:1328年,法兰西卡佩王朝末代国王查理四世绝嗣,他去世后王位由堂弟瓦卢瓦(法兰西北部地区

  :是一系列发生在金雀花王朝及其治下的英格兰王国和瓦卢瓦王朝及其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之间,相互对立并穿插着间歇性长期休战的、针对法兰西王国统治权的战争冲突。主要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爱德华时期(1345-1360);第二阶段:查理时期(1369-1380);第三阶段:兰开斯特前期(1415-1429);第四阶段:兰开斯特后期(1429-1435);战争末期(1435-1453)还包括一系列休战期、停战期。

  在14世纪时,法国人试图把英国人由法国西南部赶走,从而统一法国。英国不仅不愿意退出,还欲夺回祖先原来在法国的土地如诺曼底、曼恩、安茹等,法国王位继承权是爆发战争的导火索。战争进行的相当惨烈,来来打了好几个回合,双方老国王死后新国王接着打。1348年,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两国停战10年。1415年,英军大败法军,陆续占领了法国北部大多数地区,1420年,法王查理六世被迫与英王亨利五世签订了几乎亡国的特鲁瓦和约,英王亨利五世成为法国摄政王,有权承继查理六世死后的法国王位,法国已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然而英国的亨利五世和法国的查理六世却于 1422年同年去逝。两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再度开打。1428年,英军和勃艮第联军包围了奥尔良,法军形势危急,1429年,法国王子查理(查理七世)授予19岁的贞德以“战争总指挥”的头衔,指挥法军于 1429年5月击败英格兰,奥尔良解围(奥尔良战役),扭转了整个战局(

  )。在圣女贞德出现之前的近100年的英法战争中法国几乎屡战屡败,1429年7月,法国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1430年,贞德被勃艮第俘虏,英国以重金把她买走,1431年被英军烧死,贞德之死激起法国的民族义愤。法国人民不堪英军压迫,各方纷纷反抗,同时勃艮第背弃英王,重新与法国联合。

  1458年,法军攻陷加莱,英格兰失去在欧洲大陆最后一个城市。在英法战争的116年中,英军在前100年中几乎屡战屡胜,然而最后的十几年法国却逆转胜出,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

  。战争中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刺激了英国的民族主义,同时英国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不再留恋欧洲大陆,后来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殖民地帝国大英帝国。

  1378年-1417年天主教会大分裂:由于法国和德、意争夺对教廷的控制权,

  阿维农之囚”后,教廷迁回罗马。由于亲法派和亲意派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两教皇并立的局面。西欧各国君主从各自政治利益出发,分别承认不同的教皇。法国、苏格兰、西班牙和南意大利拥奉阿维农教廷;英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则支持罗马教廷。一般教徒莫衷一是,基督教世界一片混乱。1409年后,甚至出现三个教皇鼎立。直到1417年选出教皇马丁五世后,才结束了长达40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但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大大下降了。1378年教会大分裂

  (又称哈布斯堡-瓦卢瓦战争):意大利战争是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中叶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与法国为争夺意大利进行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也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与法国瓦卢瓦王室为争夺欧洲霸权而爆发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意大利战争起源于米兰公国与那不勒斯王国间的纠纷,起先为法兰西、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其它国家干预之下)之间的战争,后来演变为法西两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战争主要在意大利本土进行,意大利主要城邦都被卷入,也偶有战役发生在法国和德意志境内。意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和境内各国间的纠纷使外国列强的侵略计划易于得逞。战争最终以法国失败,奥地利和西班牙获胜为结局,哈布斯堡王朝成为欧洲主宰。意大利战争是欧洲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直接导致了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覆灭,而且揭开了近代欧洲第一轮霸权战争的序幕,标志着此后法国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和奥地利之间长达300年之久的争斗的开始。布列塔尼公国

  公元1547年,法国基本盘成形,法兰西基本统一。公元1562-1598年,法国宗教战争(胡格诺战争):

  新旧教派势力分化,宗教迫害激化矛盾,两股势力产生对抗。新兴资产阶级取代落魄贵族成为统治阶级,封建贵族与资本阶级一起向王权挑战。胡格诺战争是法国天主教势力与新教胡格诺派(即加尔文派)之间的一场战争。天主教派势力(支持王权),他们聚集在王室近亲吉斯家族周围,以吉斯公爵和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首形成了强大的天主教营垒,对国王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新教胡格诺派(基督教新教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的称谓)势力(反对王权),以波旁王朝家族的成员L·孔代亲王、纳瓦拉国王(亨利)和G·代·科利尼海军上将为代表。30多年间陆陆续续打了八次战争 ,亨利四世通过1598年的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力,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胡格诺战争打破了天主教统一天下的局面,具有开天辟地的影响。在卢瓦卢王朝统治的100年里,王朝一直笼罩在黑死病,百年战争,国王与三级会议的权利斗争的阴影中。然而,卢瓦卢王朝也为法国民族意识

  的觉醒,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凝聚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波旁王朝(1589年-1792年):

  波旁王朝从1589年亨利四世成为法国国王开始到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被处死结束。

  公元1589年,波旁王朝建立,亨利四世结束宗教战争,波旁王朝取代瓦卢瓦王朝

  波旁家族起源于卡佩主系的圣路易的罗贝尔。此人被封为克莱蒙伯爵。然后和波旁领地的女继承人比阿特丽丝联姻获得了波旁领地。他们的儿子就成为第一代波旁公爵路易一世。路易一世有两个儿子,彼得和詹姆斯。彼得继承了公爵爵位,成为波旁主支。而詹姆斯的后代则成为旺多姆伯爵。此为波旁幼支。波旁王朝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地统治纳瓦拉 (1555-1848)、法国 (1589-1848)、西班牙 (1700年)、那不勒斯与西西里 (1734-1816)、卢森堡 (1964年)等国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公元1618-1648年,

  ——德意志分裂,欧洲民族国家形成:17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德意志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年)和“天主教联盟”(1609年)。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战争以1618年波希米亚(捷克地区)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家族战败并于1648年签订世界首个国际公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终。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几百年来宗教和国际政治各种矛盾的总爆发,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其中法国在1643年法国在罗克鲁瓦战役

  中获胜,这次胜利标志着西班牙的失败和法国的复兴。三十年战争路线年:路易十四即位,法国王权达到全盛

  公元1688年9月,大同盟战争开始【法国同六国开战】法国攻打六国,六国全部失败,对外开拓美洲,印度,对内称霸欧陆

  17世纪到18世纪以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为代表的启蒙运动:公元1689年-1755年,孟德斯鸠生,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公元1694年,伏尔泰生【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公元1712年,卢梭生,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论社会与艺术》。启蒙运动为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1713年4月11日,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以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合约规定:(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奥地利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腓力五世(费利佩五世,西班牙波旁王朝首位君主)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和约中受益最多,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战略要地,并获得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从法国取得纽芬兰、阿卡迪亚和哈德逊湾等北美属地,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乌德勒支和约》瓜分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波旁王朝因此战成为西班牙王室。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

  )公元1715年9月,路易十四逝世【法国在位最久独立君主】1740年-1748年:法国与英奥联盟的七年战争,此战导致法国丧失其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公元1756-1763年,七年战争爆发【英法争夺加拿大】规模之大,被称为近代世界大战。公元1765年,工业革命【珍妮纺纱机发明】

  法国大革命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从此世界革命风起云涌,拉开了世界各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

  1792年8月10日波旁王朝被巴黎民众的起义推翻。次年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1789年-1804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波旁王朝统治阶级的战争。革命推翻了封建制的波旁王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两次击败反法同盟。最终拿破仑建立独裁政府(5年后的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1804年)1792年普奥联军入侵法国干涉法国革命,法国革命军取得瓦尔密大捷。

  1793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新兴的资产阶级法国结成反法同盟。此后至1815年,又多次结盟对抗法国。同盟国主要包括神罗、英奥、普、西、荷、俄等。1793年吉伦特派下台,雅各宾派上台,处死了路易十六,实行恐怖政策 。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发动兵变,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雾月政变”。

  。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宪法》颁布,宣布成立法兰西帝国,取代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拿破仑称帝,成为法国人民的皇帝(LEmpereur des Francais),结束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府的统治。公元1806年,莱茵联邦成立,神圣罗马帝国解散,拿破仑封锁大陆。

  公元1815年,拿破仑被迫退位,流放至厄尔巴岛,他的执政结束。于1821年病逝。

  而得名,始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被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取代。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1848年革命,二月革命、六月革命

  公元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欧洲革命年,法国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1848年革命是近代欧洲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沉重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的发展,

  公元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英法与俄开战】公元1871年,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公元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公社革命,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914年一战爆发。公元1914年-1916年,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联合国成立,法国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

Copyright © 2002-2023 立即博真人app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