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立即博真人app > 新闻 > 行业资讯 >

《巴黎19世纪的首都》导读

发布时间:2023-11-22

  1934年,瓦尔特·本雅明在纽约开始了他的研究计划。1940年,本雅明自杀辞世,留下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本书原名为《巴黎拱廊》,但若你通读全书,就会意识到它远远不止于此。事实上,这本书刻画了第二帝国后期巴黎的全貌。

  这个全貌,并非是作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高屋建瓴得来的。而是以一个茕独贫弱的无产者视角,观察而来的,因此显得更加真实动人。

  本雅明选择了波德莱尔作为他在19世纪的耳目,一个最敏感,也最为困苦的诗人。

  作者在书中一共提及了多个意象,每一个都指向这一核心,我在此摘取几个主要的来梳理一下。

  拱廊是第一种将钢铁与玻璃结合起来的建筑艺术,它在建筑史上的意义,不亚于古希腊用大理石代替了砖头和木头。

  人们最先以拱廊为商业场所,后来傅里叶在他设想的乌托邦中,将拱廊幻想为未来的居所,甚至扩大为“拱廊之城”。

  当新的生产力还被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着,当新的经济基础还被旧的上层建筑统治着时,集体意识就也是新旧交融的。

  集体意识中新生的部分渴望摆脱这种束缚,所以他们怀有一种矫枉过正的努力,要疏远所有旧的东西。

  但在新的东西出现前,没有人知道那会是什么样的。所以在物质生活层面,他们基于最新的技术幻想未来;在制度层面,他们选择回溯最原始的过去,因为受尽了阶级社会的痛苦,所以他们觉得原始的无阶级社会才是最幸福的。

  1798年,为振兴在大革命中遭到重创的国民经济,法国政府主持了第一场世界博览会。

  进入19世纪上半叶,巴黎举行了多次规模盛大的世博会,经过奥斯曼男爵的大规模改造,这座城市已经有了现代大都市的雏形。

  世界博览会是商品拜物教者的朝圣之地,它将商品的使用价值弃为敝履,而使商品的交换价值大放异彩。

  商品戴上王冠,周围环绕着娱乐之光。人们享受着商品对自己的异化和对他人的异化,听凭娱乐摆布。

  在商品拜物教的战车中,舆论是“驭手”,商品是“主将”,时尚是“戎右”,娱乐是“飞奔的马”。

  人们在舆论的趋使下病态地追求娱乐,而在商品至上的世界中,娱乐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购买商品,人们给商品披上时尚的外衣,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这种行为天然与有机的生命相对立,它把人高尚的心灵与无机世界耦合在一起,使之屈服于无生命世界的,这种恋物癖是商品世界的生命神经。

  残酷的生产竞争击碎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幻想,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人们急需从居室中通过幻觉获得营养:他需要建构自己的私人环境。

  对于私人来说,居室的幻境就是整个世界。在那里他可以组建家庭,休养生息。而居室之外都是异己的存在。

  聚集的人群给予了人民巨大的力量,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观点:“人民在城市中聚集的速度,和专制者的军队在军营中集结的速度一样快。”

  大革命期间,人们纷纷在街道中,用鹅卵石垒砌起石墙,这种石墙后来被称之为街垒。

  街垒的出现使抵抗者有了反抗之力,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为了经济发展,奥斯曼男爵主持了著名的巴黎城市改造计划。

  奥斯曼的城市规划理想,是放眼望去,视野开阔的通衢大道。这将使反抗者再难以修建起街垒,也使军队能以最短距离到达工人住宅区。

  但在巴黎公社期间,街垒重新伫立接头,比以前更坚固,更高大,足有两层楼高。

  人们怀着自豪与挑衅的心情来炫耀自己对这种酒的享受,他们常常喝个半醉,却装成酊酩大醉的样子,因为这是他们能够获得的唯一享受。

  葡萄酒让被剥夺者沉醉于未来复仇的美梦中,他们梦醒以后,往往疲惫不堪,而再提不起反抗的斗志了。

Copyright © 2002-2023 立即博真人app 版权所有